馬來西亞
*人口2020年、人均所得和餘命數字以2019年UN數字更新為準 *醫療資訊以WHO最新報告2017Mental health Atlas 資料為準 |
一、概述 |
馬來西亞面積330,345平方公里,全國包括13個州,首都吉隆坡是馬來西亞人口最密集和最繁榮的地區。人口超過3,100萬,主要族群為馬來人(56%)、華人(23%)佔多數。官方語言是馬來語與英文,因多元族群,有超過130種語言被使用。依據2019年世界銀行的統計,國民平均所得(GNI)為11,230美元,屬於中高收入國家。 |
二、心理衛生政策與體系 |
健康照護服務由公私立部門提供,以健康部為主管機關,另外還有非政府組織提供的公共衛生服務以及傳統補充醫療,目前未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其醫療費用主要來源為政府稅收。 2017年馬來西亞國家衛生研究院出版心理衛生表現評估的技術報告指出,特別需要注意5-15歲的兒童青少年、16歲以上成人與60歲以上老年的心理問題盛行率,分別為12.1%、29.2%以及24.0%;另外,成人與青少年的自殺企圖率分別為0.5%與6.8%;13歲以上的藥物濫用達到每10萬人111.9人等嚴重的心理衛生議題。 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國家相比,馬來西亞精神醫療在各方面包括精神科病床密度、精神醫療人力及預算的編列等皆較低。 國家心理衛生政策在1998年形成、2012年修訂,目標是提供涉及身心健康策略規劃與實施的發展,以促進全民心理健康與安適。此政策要求心理衛生服務需要在基層醫療就能獲得照護。國家心理衛生計畫則包含兒童青少年、成人、老人以及有特別需求的各種目標族群的照護,如精神疾病的心理健康促進與預防、基層醫療服務的容易取得、基層醫療層級的早期偵測、次級與三級醫療隊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復健。 |
三、人力資源 |
依據2018年的資料,馬來西亞有410個精神科醫師執業(約每十萬人1.27個),其中約一半在衛生部所屬機構、其餘在教學醫院和國防部或私人執業,分布不均,吉隆坡就有94位精神科醫師,達到每十萬人5.24個;而沙巴區域,則僅有每十萬人0.54個精神科醫師,是最少的一區,兩者差異接近十倍。 馬來西亞心理衛生促進諮詢委員會曾在2017年對精神科醫師人力缺乏提出呼籲,認為補充人力是達到整個社會心理衛生需求的基本條件之一,適切人力比是每1萬人1個精神科醫師,而今精神科醫師人力僅約達理想目標1/10。其他職類部分,有超過100個臨床心理師,其中僅12個在衛生部所屬機構,另有188個諮商師、146個職能治療師以及40個社工精神科醫師人力目前透過兩種途徑來增加,包括接受馬來西亞四家大學提供的碩士課程訓練,或通過英國皇家精神醫學會(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的專科考試。 2000年開始心理衛生的教育訓練,目的是增進醫療人員心理衛生的知識與技能,訓練方案包括精神科碩士、七個次專科訓練、基層醫療的社區心理衛生、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Healthy Mind、災難的社會心理回應,CPG(含憂鬱、思覺失調與注意力失調三種疾病)。對於醫療單位的心理衛生服務實施與訓練,2003年開始提供多種guideline與模組,包括前述主題以及自殺。 目前有超過30個非政府組織提供社區心理衛生服務,包括專業組織、志工或家屬團體。如馬來西亞精神醫學協會(Malaysi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MPA)及馬來西亞心理健康協會(Malaysian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MMHA),多數NGO都跟精神醫院精神科有連結或且附屬協調心理衛生活動的國家心理衛生委員會。另外也有獨立組織,不論性質,皆以辦理提升對心理健康問題覺察的促進活動為主,另外有些對家屬與照顧者的訓練、論壇、諮詢以及社會心理復健服務等等。 該國有一個當地的四年精神醫學培訓計劃,這是一個大學計劃,由幾所公立大學和衛生部聯合管理。該計劃每年產生大約5到10名新的精神科醫生,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加入該計劃,這一數字近年來有所增加。2017年和2018年,該計劃連續產生了40名新的精神科醫生。 |
四、心理衛生照護體系與健康促進 |
精神病院的心理健康服務有四家大型精神病院,一家在北部烏魯近打幸福醫院(Padang Hospital Bahagia Ulu Kinta),南部一家柔佛巴魯柏邁醫院(Hospital Permai Johor Bahru),砂拉越聖淘沙醫院(Hospital Sentosa)和沙巴武吉巴東梅斯拉醫院(Hospital Mesra Bukit Padang)。根據各州,每家醫院都迎合確定的人口區域。這些醫院通常提供長期住院服務。隨著綜合醫院精神科服務的開放,精神病院的入院人數最初有所減少,但過去10年來,這一數字一直保持穩定。 過去從綜合醫院轉院病人很常見,但在綜合醫院擴大精神科服務(特別是社區精神科服務)後,轉院人數急劇減少。現在精神病院的運作更像是綜合醫院。那些精神病院只收留那些因殘疾而無法在社區生活的長期住院患者。所有的精神病院都是高、中級安全住院和法醫服務的區域中心,然而,這4家醫院中只有2家有常駐法醫精神科醫生。 在全國5367張精神科專用住院病床中,這4家醫院佔了4240張(79.0%)。其他1,127張(21.0%)床位位於綜合醫院。精神病床數與人口之比為每萬人口2.7張床,與其他國家的比率相比較低。
每4年進行一次全國的盛行率調查,精神疾病的資料則透過衛生部的醫療系統收集以ICD10為基礎的資料以及醫院的自傷資料, 基層醫療固定收集新個案資料,並且建立思覺失調以及自殺登記系統。 2002年,704個(82%)初級衛生中心(PHC)提供了精神衛生服務。這些服務包括精神健康促進、早期發現和常見精神障礙的治療。其中選擇了23家診所開展試點項目,為重症患者提供這些服務,包括穩定患者的隨訪、輟學患者的外展護理、家庭干預和初級社會心理康復護理設置。在這些地點建造了用於康復活動的日間設施。 迄今為止,該試點項目已在幾個初級保健中心倖存下來,那裡有來自附近醫院的精神科醫生,並與家庭醫療服務的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係。 多年來,初級衛生保健機構更加關注在校青少年和初級保健機構參加者的心理健康篩查。該計劃與不同級別員工的干預活動打包在一起,包括在需要時轉介給精神科醫生。 到2016年已有256家PHC有常駐家庭醫學專家。這些家庭醫學專家在他們的專科培訓期間接受了短暫的精神病學培訓。他們中的一些人對心理健康感興趣,並積極參與心理健康計劃。 2000年之前,多數都是綜合醫院精神科辦的小型活動,主要是對心理衛生與精神疾病的覺察。2000年之後則是透過健康生活型態與世界心理衛生日來辦全國性的活動。2001年家庭心理衛生促進則透過健康家庭活動來展開,2003年開始將有效處理壓力納入健康生活型態推廣活動,內容包括在中央與地方辦理健康教育、人際溝通、跨部會合作以及訓練。提升公眾對心理衛生的覺察,特別是降低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是心理健康促進的重點。 |
五、主要議題、挑戰與機會 |
多年來,馬來西亞的心理健康問題急劇上升。根據2015年全國健康和發病率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Morbidity Survey, NHMS),估計有29.2%的成年馬來西亞人(16-65歲)受到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 這意味著每10名成年馬來西亞人中就有3人(約960萬)可能有心理健康問題,至少有200萬成年人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已發現年輕年齡組(16-18歲)受心理健康問題影響最大。2012年NHMS在學齡青少年中發現了6.8%的自殺未遂。 較早的2011年NHMS報導,16歲及以上人群中廣泛性焦慮症的患病率為1.7%,終生和當前重度抑鬱症的患病率為2.4%,自殺意念為1.7%,自殺計劃為0.9%,自殺未遂率為0.5%。 關於精神疾病患者其他特定診斷的患病率或全國精神衛生服務利用情況的數據是零散和有限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估計,神經精神疾病佔馬來西亞全球疾病負擔的16.8%。 |
六、潛在交流議題 |
未來可針對自殺防治、兒童青少年精神問題及成癮治療之議題交流,可以採行學術交流、代訓、研討會等模式進行互動交流,並可以線上訓練模式協助其推動多元精神醫療人力的訓練,同時可以安排雙邊機構交流參訪以協助社區精神復健模式的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