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人口2020年、人均所得和餘命數字以2019年UN數字更新為準 *醫療資訊以WHO最新報告2017Mental health Atlas 資料為準 |
一、概述 |
印度位於南亞印度次大陸,面積排名世界第七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處東南亞,在緬甸和巴基斯坦之間,2020年人口在估計已達1,3.8億,僅次於中國的14.39憶。依世界銀行2019年的資料指出其人均國民所得僅為2,120美元,雖屬中低收入國家,卻是第三大經濟體,經濟發展舉世矚目。 印度是包含29個邦和7個聯邦屬地的聯邦立憲共和國。各邦以及含首都德里的兩個聯邦屬地奉行議會民主制的立法議會和政府,另外5個聯邦屬地則是由中央委任管理者的形式加以治理。各邦差異極大,從人口分布,到產業發展,及人均GDP都存在極大落差。 國內有超過100個族群,最大族群是印度雅利安Indo-Aryan (72%),主要信仰包含79.8%印度教,14.2%穆斯林。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國內還有其他22種官方認可的語言流通。2011年統計有43.6%人口比例使用印地語。 2020年統計城市人口約佔總人口的34.9%,約有7成人口生活於鄉村。人口的核心位於恒河沿岸的北部,其他流域和南部沿海地區的人口也很集中。全國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很高,但西北沙漠(包括塔爾沙漠)和北部山區邊緣例外。 衛生和家庭福利部(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Family Welfare)是負責衛生政策的政府機關。 目前印度主要實施的健康保險類型包括職工保險計畫、中央政府健康制度、僅對生活在低於貧窮線之民眾提供的國民健康保險,及老年人健康保險等4類,但2016年全印度僅有不到15%納保率。 目前醫療支出僅占整體GDP的1.3%,民眾醫療支出自付費用高達86%。且約70%的醫療院所集中於20個都會區,城鄉醫療水準差異極大,專業醫療人力主要缺口在於偏鄉地區。 |
二、心理衛生政策與體系 |
2017 年《精神衛生保健法》(the Mental Health Act)取代了自 1987年以來實施的舊法。而為了處理精神疾病造成的重大負擔及嚴重不足的心理衛生照護,印度自1982年開始全國性心理衛生計畫,1996年加入區域性計畫。2003年將邦立醫院現代化及大學或綜合醫院精神科病房的提升方案納入,2009則加入人力資源發展計畫。 印度於1996年推出了地區精神衛生計劃(District Mental Health Programme, DMHP),通過在地區一級培訓全科醫生和衛生保健工作者來增加獲得精神衛生保健的機會,以提供小城鎮和村莊精神衛生專家短缺的問題。 印度於2014年推動印度國家精神衛生政策 (National Mental Health Policy of India, NMHPI),目的是縮小精神衛生保健方面的差距。 該政策旨在促進精神健康,預防精神疾病,去污名化和種族隔離,通過在基本權利的原則內,對所有人提供可及、負擔得起和優質的健康和社會護理,確保精神疾病患者的社會經濟包容。 加強對精神衛生的理解和各級精神衛生部門的領導,以實現普遍獲得精神衛生保健。政策中明確規定了中央政府、州政府、地方機構和民間社會組織的作用,作為實施新政策的第一步,DMHP 必須從目前的 182 個擴展到所有 648 個區,以確保由經過適當培訓和監督的社區工作人員提供低成本的社會心理干預、地區醫院急診病床的可用性及接觸最脆弱的人群。議批准精神健康法案也是必要的,以確保精神疾病患者的權利並使自殺防治合法化。 Longeval India Premier's People's Health;也稱為Ayushman Bharat National Health Protection Scheme, NHPS是印度政府的一項全國性健康保險計劃。旨在為國家的低收入者免費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由衛生和家庭福利部於 2018 年 9 月推出。該部後來成立了國家衛生局作為管理該計劃的組織。這是一項中央資助的計劃,由聯邦政府和各州共同資助,為 5 億人提供服務,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資助的醫療保健計劃。 |
三、人力資源 |
儘管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但在過去幾年中,印度每年僅將其衛生預算的0.05%用於精神衛生,甚至比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支出低得多,低收入國家精神衛生約佔其衛生預算的0.5%。印度有9,000名精神科醫師和700名精神科醫師畢業,印度每10萬人有0.29名精神科醫師。這遠低於建議的每10萬人至少3位精神科醫師的水平。這意味著印度缺少18,000名心理健康醫師。 印度現代醫學的標準入門學位是醫學學士和外科學士(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 MBBS),這是完成五年半本科課程後獲得的證書。課程分為一年的普通科學科、臨床前研究和三年半的臨床研究,然後是一年的臨床實習。在開始實習之前,學生需要通過幾項考試,最後一項分兩部分進行。醫學專業的研究生教育通常需要在 MBBS 之後再學習三年,並以外科碩士學位或醫學博士學位結束。完成兩年的培訓課程後,也可授予醫學專業研究生文憑。 由於精神病學的任何核心技能都不是完成醫學畢業的必修課,為了統一印度各地本科生的醫學課程,印度醫學委員會(Medical Council of India, MCI)為印度醫學畢業生開發了一套核心能力,以促進在印度醫學畢業期間更多地接觸精神病學。 |
四、心理衛生照護體系與健康促進 |
印度的健康醫療照護服務主要透過公、私立兩大醫療系統各自獨立運作。公立醫療體系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財政支應,以「國民皆應享有基礎且平等的醫療服務」為目標,收費低廉且人滿為患,私立醫療體系則多由大型企業或個人經營,以營利為目的,收費高昂但整體服務品質較佳。醫療體系依人口規模採行三層轉診系統:初級醫療網絡含護理站(Sub-Centers, SC)和初級保健中心(Primary Health Centers, PHC);二級是社區保健中心(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CHC)和分區醫院(Sub-divisional Hospital)扮演銜接三級與初級醫療網絡的角色。第三級有區醫院(District Hospital)、大型綜合醫院與醫學院附設醫院。第一、二級主要為政府設立之公立醫院,第三級則多由私人籌設。私立醫療體系掌握大多數醫療資源佔整體醫療支出之74%,掌握全國約49%的病床、80%的醫師、26%的護理師與78%的救護車服務。
2015-2016 年全國心理健康調查的一部分,在中央邦(Madhya Pradesh)48 個地區進行,以提供心理健康系統狀況的概覽。
印度醫療上目前最主要面臨之問題為醫療資源嚴重分配不均,多數醫療服務資源集中城市,鄉村地區擁有全印度近七成的人口,卻僅獲得約2%的醫療服務資源。
心理健康服務:每10萬人口中只有0.03家政府核心醫院提供精神衛生設施。每10 萬人可提供精神衛生住院服務約 1.18 床。約11.8%的地區/綜合醫院和3.03%的社區衛生中心(CHC)參與提供精神衛生服務(表1)。
精神保健設施:只有兩所精神病院(每10萬人0.003人)和14所設有精神病科的醫學院(每10萬人0.019人)提供精神衛生服務。六家綜合醫院設有指定的精神科。沒有流動心理健康單位、中途住宿中心、長期住宿之家、庇護工場(表 2)。儘管每 100,000人口中有148名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但只有37名精神科醫生和5名臨床心理學家和諮詢師為同一人口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在所有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中,只有99人(百萬分之一)在過去三年中接受了心理健康培訓。
衛生專業人員方面,在中央邦每 1000 萬人口中有 99 名護士和 7 名精神科社會工作者。康復工作者和特殊教育教師幾乎不存在(表3)。
健康促進方面,2003年由非營利慈善信託基金成立印度精神疾病行動(Action for Mental Illness India, ACMI),旨在為精神疾病患者的權利和需求服務。ACMI也是一個倡導論壇,試圖為與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人的權利和需求帶來宏觀層面的變化。倡導和採取行動已成為ACMI的標誌,影響了6~7千萬患有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礙的印度人,其中大多數人尚未獲得治療。
ACMI致力於印度倡導精神疾病有關的政策,法律和服務。與提供服務的非政府組織不同,ACMI透過3E (賦權Empowerment、賦能Enablement、啟發Enlightenment)模式,開展許多創新項目,從倡導緊急門診服務,為無力負擔醫療費用的人們建立護理中心,支持受精神疾病困擾的家庭。ACMI最近更啟動了一個名為“精神疾病家庭聯盟” (Families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 FACEMI)的全國論壇,為家庭建立意識、倡導和採取行動提供了平台。
五、主要議題、挑戰與機會 |
世衛組織估計,約有7.5%的印度人患有精神疾病,並預測到2019年年底,約有20%的印度將患有精神疾病。數據呈現,5,600萬印度人患有抑鬱症,另外3,800萬印度人患有焦慮症。 印度在2015-2016年間由健康與家庭福利部主導,進行一整年的全國性18歲以上人口的心理健康調查工作,另在部分地區調查13-18歲的青少年族群,目標是估計精神疾病的盛行率、了解接受治療率、健康照護體系的利用、失能以及相關衝擊;及評估目前心理健康服務與體系的狀態。調查結果發現印度的18歲以上人口的精神疾病排除吸菸的盛行率為10.6%、終生盛行率為13.7%以及自殺高風險0.9%。思覺失調症等嚴重精神疾患(0.64%)、情緒疾患(5.6%)以及壓力相關疾患(6.93%)等病在都會區的盛行率是2至3倍高,該調查認為是因為都會區步調較快、生活比較複雜、遠離原來的支持系統以及經濟不穩定造成。至於包含憂鬱焦慮與物質使用的常見精神疾病(Common Mental Disorders,CMDs),影響約10%的人口。憂鬱症的盛行率跟終身盛行率分別為2.7%與5.2%,女性、40-49歲、住在都會區或老年人有較高盛行率。憂鬱症自殺死亡比率在較開發的南方邦城較高,值得注意的是憂鬱症在老年成人的高盛行率,表示印度人口老化速度極為迅速。憂鬱症、焦慮症、飲食疾患等以女性較多;自閉症及ADHD以男性較多。飲食疾患的增加應該跟全球身體形象趨勢有關。 2016 年印度全國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接近 14% 的印度人口需要積極的心理健康干預。大約2%的人患有嚴重的精神障礙,仍有大量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未被確診;而確診者中,很少有人接受治療。缺乏心理健康意識和缺乏心理健康專家已使成千上萬的患者無法獲得醫療幫助。這種情況在小城鎮和印度農村更明顯。 此外,WHO的數據顯示,全球15%的老年人口患有精神障礙,其中印度21.9%的老年人患有抑鬱症,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
六、潛在交流議題 |
印度精神醫療與心理衛生的主要議題包括高自殺死亡率、精神專業人力不足以及基層醫療人員心理衛生訓練不足、各層級醫療的心理衛生服務不足。未來交流的主要項目包括自殺防治、精神醫療人力訓練發展及基層醫療、社區精神復健模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