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
一、概述 |
台灣位於東亞、太平洋西北側,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300萬,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都會區,其中約96.5%為漢人,包含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2.5%涵蓋16族的原住民以及1%來自中國大陸、港澳與外籍人士。主要語言為包括華語、臺語及客語等語種的漢語,以及至少包含42個語言別的南島語系兩大類;主要信仰為混合佛教與道教的台灣民間信仰。2019年平均餘命為女性84.2歲、男性77.7歲,生育率為1.05;同年的平均國民所得(GNI)為2萬9,502美元,屬於高收入國家;醫療保健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6.5%。 政府組織包括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總統、副總統為人民直接選舉,設有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5院,分別行使職權。地方則劃分為直轄市、縣、市以及其所轄之鄉、鎮、縣轄市及區。目前共有6個直轄市、13縣3市以及146鄉、38鎮、14縣轄市及170區。行政院轄下的衛生福利部掌管所有健康服務,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為心理健康主要業務單位。 人民可自由選擇醫療院所的台灣全民健保自1995年整合各社會保險系統開始,目前約99.9%納保率,滿意度為90.2%。目前全台醫療院所的健保特約率約近93%;另有特約藥局6,613家。2019年年底計有480家醫院及2萬2,512家診所,提供16萬8,266張床位,相當於每萬人有71.29張病床。醫療機構執業醫事人員數為33萬7,942人,平均每萬人有21.66位西醫師及6.55位牙醫師。 |
二、心理衛生體系發展 |
(1)服務提供:台灣最早精神病患收容機構在1911年成立於台北,1930年代即有精神專科醫院以及戒癮機構,1946年進行首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國內首家兒童精神醫療門診及日間留院(台北兒童心理衛生中心)於1956年開辦,玉里榮民醫院、省立玉里養護所(部立玉里醫院)以及北市療(台北市立醫院松德院區)也分別成立於1957、1966以及1969年成立。北部及南部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在1975年由台灣省衛生處成立。2005年由行政院衛生署成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開辦安心專線,建置自殺通報個案關懷系統。 (2)專責組織:心理衛生議題在1981年由行政院衛生署於國民衛生諮詢委員會下設心理衛生小組,首度提升至中央層級。1987年行政院衛生署醫政處新設精神衛生科; 1990年台灣省政府衛生處於醫院管理科設置「精神衛生股」;2007年行政院衛生署成立心理健康辦公室。2013年成立衛生福利部,設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3)重要法規: 1990年公布施行精神衛生法,在2000、2002、2007以及2020年各有修訂,並依精神衛生法修訂其施行細則及相關子法規,包括「精神疾病嚴重病人保護人通報及管理辦法」、「精神疾病嚴重病人緊急處置作業辦法」、「指定精神醫療機構管理辦法」、「精神疾病嚴重病人緊急安置及強制住院許可辦法」、「精神疾病強制鑑定強制社區治療審查會作業辦法」、「精神病人居家治療標準」、「精神疾病嚴重病人強制社區治療作業辦法」、「精神復健機構設置及管理辦法」、「精神衛生法施行細則」、「精神衛生機構團體獎勵辦法」及「精神疾病嚴重病人強制處置費用支付作業要點」等。1995年至1998年間公布施行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以及家庭暴力防治法。2019年通過自殺防治法。 |
三、重要政策 |
(1)精神醫療網與國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自1985年開始建置「精神醫療網」計畫,將全台分為7區,各區均有一核心醫院,主要任務包括建置及輔導區域內自殺防治、區域性網絡協調、聯繫、專業人員教育訓練、藥物濫用、家暴、性侵害等防治、推展及輔導強制社區治療業務、建立緊急醫療聯絡中心、建立災難心理衛生服務體系、輔導區域內精神醫療機構、強化校園心理衛生等。 精神醫療網計畫每4年為一期,前三期精神醫療網計畫著重於培育精神醫療專業人力、充實精神醫療軟硬體設施、實施精神醫療院所評鑑、推展精神病人社區復健、並針對社區精神病人強制就醫、返回社區後追蹤管理、921重大災難心理衛生重建、社區精神醫療服務之落實及精神養護機構缺乏等問題進行處理。第四期除持續關注上述議題外,主要致力於健全精神衛生行政體系、發展社區精神醫療及社區服務網絡,以提供預防、治療及復健服務,減少收容養護而積極朝向整合性照護服務發展。 2005年第五期醫療網計畫,為求精神醫療網責任區劃分與健保分局一致,責任區修改為6區。工作重點包括加強推展自殺防治、災難心理衛生處理機制及社區心理衛生教育宣導工作、強化精神衛生管理與照護服務網絡、強化精神衛生相關機構管理及考核、加強精神病人社會福利及長期養護服務、加強推展物質濫用防制工作等。 2009 年開始執行第六期醫療網計畫「新世代健康領航計畫」,工作重點包括強化精神醫療體系及資源之整合、建立精神醫療服務網絡、提升機構管理與品質控管,家庭暴力與性侵害防治、藥酒癮之戒治、人口販運被害人心理輔導等族群之處遇及照護業務及規劃建置心理衛生政策評估等。 2012年底因應天然災變、氣候異常與社會問題使得心理衛生之重要性增加,自殺死亡率仍有改善空間,精神病人的社區化照護、各類物質成癮問題等仍需加強,以及發展前端預防及加強族群處遇及照護已成為國際趨勢等因素,檢討「新世代健康領航計畫」與「全國自殺防治策略行動方案第2 期計畫」及「鴉片類藥癮病人治療計畫」等計畫後,整合規劃辦理「國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2013年至2016年),並延續推出2017-2021年國民心理健康第二期計畫。 「國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以公共衛生三段預防為基礎,涵蓋「促進全民心理健康」、「落實精神疾病防治與照護服務」、「強化成癮防治服務」、「加強特殊族群處遇服務」及「整合及加強心理健康基礎建設」等面向,推動各項服務措施。「國民心理健康第二期計畫」內容則以涵蓋推展心理健康促進、優化精神疾病照護、發展成癮防治服務、推動特殊族群處遇及強化心理健康基礎建設等面向之心理健康政策及行動方案。 (2)自殺防治:2005年開始推動「全國自殺防治策略行動方案」,同年成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次年開始補助各地衛生局辦理「整合型精神疾病防治與心理衛生工作計畫」。2009年持續推動「全國自殺防治策略行動方案」第二期計畫,2010年行政院成立「心理健康促進及自殺防治會報」。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委託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辦理迄今。2019年通過自殺防治法,2020年起依該法第9條第2項,辦理自殺防治現況調查、自殺資料特性分析及自殺防治計畫建議書、製作自殺防治成果報告、輔導直轄市、縣(市) 主管機關,推動因地制宜之自殺防治、推廣及辦理自殺防治守門人教育訓練、建置及改善自殺防治通報關懷訪視制度、推動醫療機構病人自殺防治事項,進行監督及溝通輔導、協助傳播媒體及網際網路平臺遵守自殺新聞報導原則,並建立自律機制以及其他自殺防治有關事項。 (3)成癮防治: 2006年行政院成立毒品防制會報,明定由衛生署擔任「毒品戒治組」主責機關。同一年開始推動減害計畫、替代療法試辦計畫。在此之前,藥癮戒治多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辦理。2017年提出「新世代反毒策略」4年期計畫,擴大編列施用毒品者處遇預算,並整合衛政、社政、勞政及司法資源推動,建立以藥癮醫療及復歸社會服務為核心,戒護為輔之戒治模式。 自2006年起推動酒癮戒治處遇方案,對於家庭暴力加害人、高風險家庭成員中酒癮個案及社區內自願求助之酒癮個案,提供住院、門診及心理輔導及認知教育輔導治療之部分醫療費用補助。為提高轉介率,2014年訂定飲酒問題個案轉介單,提供社政、地檢署、交通部公路總局等單位運用。2015至2016年辦理「建構問題性飲酒與酒癮者醫療及社會復健服務模式計畫」。 |
四、照護資源 |
(1) 醫療與復健機構概況:至2020年底,全國精神急慢性病床數合計為2萬960床,已達每萬人口9.11床,接近每萬人口10床目標。120家機構設有急性病床8,260床(每萬人口3.15床);83家機構設有慢性病床1萬4,430床(每萬人口5.75床);精神科日間留院有99家機構開辦,提供6,271床(每萬人口2.66床);精神護理之家現有48家,服務量為4,897 床(每萬人口2.08 床)。日間型精神復健機構71家,服務量為3,406人次(每萬人口1.45人);住宿型精神復健機構159家,服務量為6,789床(每萬人口2.88床)。 (2)人力資源:2020年精神醫療機構內各類專業專任執業人數包括精神科醫師1,836人(每10萬人7.8)、護理人員5,662人(每10萬人24.0)、社工人員594人(每10萬人2.5)、臨床心理師876人(每10萬人3.7)以及職能治療師856人(每10萬人3.6)。 |
五、心理健康推動現況 |
(1)心理健康促進:設立「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提供學習資源及全臺心理健康專業服務據點資訊。設有安心專線(1925) 24小時提供免費心理諮詢服務,並持續由地方政府衛生局辦理「推動心理健康網計畫」,提供心理諮詢服務。持續辦理自殺個案通報、關懷訪視及自殺危機處理,2019年共提供關懷訪視服務22萬8,047人次,同年自殺標準化死亡率每十萬人口12.6人,依據WHO標準為中度盛行率區域。 (2)精神照護機構評鑑與追蹤輔導持續進行:精神醫療評鑑始自1985年,2013年開始將評鑑效期由3年改為4年,目前全國有44家評鑑合格之精神專科醫院,其中10家為精神專科教學醫院。 精神復健機構評鑑於2003年辦理試辦作業,2004年正式實施,2007年開始辦理評鑑合格效期機構,不定期追蹤輔導作業,2013年起將評鑑效期由 3 年改為 4 年。精神護理之家評鑑則於2007年進行實地訪查及輔導,2010年辦理試辦作業,2011年實施評鑑。2016年起配合長期照護機構評鑑整合政策,使用相同評鑑基準而進行研修,2017年起評鑑效期由3年改為4年。 (3)精神病人社區照護品質提升:2020年全國追蹤照護之精神病個案數為12萬5,319人,由2,733位公衛護理師與108位關懷訪視員共同進行社區精神病人照護。為強化社區精神疾病高風險個案及身心障礙者嚴重情緒行為照護品質於2016年推動「醫療機構精神病人社區照護品質提升計畫」以及「嚴重情緒行為身心障礙者精神醫療就醫障礙改善計畫」,以提升社區醫療照顧品質。前者針對社區裡中、高風險個案,以密集性電話訪視、居家訪視方式,以提升病人就醫規律性及協助家屬危機處理。後者設立心智障礙者精神醫療特別門診、建構精神醫療機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及學校雙向轉診(介)照護模式整合之服務網絡,提供從住院、門診延續到社區的持續性照顧。另為充實精神病人社區支持服務,結合並補助民間團體發展效多元化社區支持服務方案,提供於社區中,自立生活、居住或安置等多元化社區服務方案,輔導並支持精神病人於社區生活。 |
六、未來發展 |
精神醫療的全球趨勢均朝向社區精神復健發展,未來需要滾動式檢討各類精神照護資源目標、研議調整全民健保的支付標準、拓展連續性多元社區照護資源;而精神照護機構應依設立目的,提供早期診斷及適當照護服務,加強個案於社區接受各項服務轉介(銜)的順暢性,且需要定期檢討評鑑制度與及不定期追蹤輔導機制,以確保照護品質。人力資源方面除持續辦理專業人員養成及繼續教育,對非精神科醫師及其他醫療專業人員,規劃進行精神病人照護訓練課程,以提升對精神病人合併慢性疾病的照護能力。在去污名及促進人權保障方面,結合精神病人及家屬團體,共同參與相關政策的諮詢及擬定,以納入使用者觀點,促進精神病人的充權。因應精神病人疾病慢性化所致功能退化及人口老化,需要有完善的長期照護資源及服務體系建置。 1981年葉英堃教授主持「我國人民心理衛生問題與醫療保健工作現況之檢討及政策分析」計畫,提出當時心理衛生體系的問題是「設施不足、人力短缺、品質低落、體系闕如、法令不備、諱疾忌醫」。經過多年努力,經濟學人2016年依照環境、機會、治療可近性、管理等指標對亞太地區15國心理衛生產業進行分析,台灣整體排名第3,僅次於紐西蘭與澳洲。過去40年國內在醫療網、精神衛生法、專責組織以及精神病人社區照護模式發展等的種種歷程,應可作為精神醫療體系蓬勃發展中的南向國家借鏡。 |
七、資料來源: |
(1)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https://www1.stat.gov.tw/ct.asp?xItem=15409&CtNode=4693&mp=3 (2)衛生福利部(2020)。心理衛生報告(106-109年)。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lp-5120-107.html (3)行政院(2021)。國情介紹。取自https://www.ey.gov.tw/state/ (4衛生福利部(2013)。國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2013年至2016年)。 (5)衛生福利部(2016)。106-110年國民心理健康第二期計畫。 (6)衛生福利部(2021)。106-110年國民心理健康第二期計畫(109年辦理情形)。取自https://join.gov.tw/acts/detail/68532f5b-d45d-4734-8559-116b1ce9f61c#middle (7)衛生福利部(2020)。中華民國109年版衛生福利年報。 (8)自殺防治學會(2020)。「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109年度期末成果報告 (9)醫策會(2018)。精神科醫院評鑑簡介。取自https://www.jct.org.tw/cp-51-4196-c64ea-1.html (10) 衛生福利部(2021)。機構執業醫事人員數及每萬人口醫事人員數。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35-3245-113.html (11) 賴淑玲(2016)。我國精神照護機構現況與未來。醫療品質雜誌,10(6),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