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
*人口2020年、人均所得和餘命數字以2019年UN數字更新為準 *醫療資訊以WHO最新報告2017Mental health Atlas 資料為準 |
一、概述 |
泰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面積5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 6,900 萬,由超過20個種族組成,總人口3/4為泰族,華人佔14%,馬來族佔2.3%,其餘包括緬族、高棉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總人口已逼近7000萬,95%人口信奉佛教,官方語言為泰語,平均餘命76.8歲,2019年的平均國民所得(GNI)為7,260美元,屬於中高收入國家。 泰國政府行政區劃分為泰國的行政區劃大致分為四個等級:府( changwat)、縣(amphoe)、鎮/鄉(tambon)、村(muban)。全國共有77個府、一級行政區(曼谷)有50個縣,其餘府根據2000年時的統計,泰國全國共有795個縣與81個次級縣。 泰國中央政府掌管所有健康相關服務的單位是公共衛生部(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MOPH)。部長以下設有4個常務秘書長負責8個部門,醫療服務、心理衛生跟泰國傳統與補充療法三個司同屬醫療事務常務秘書管轄。每個省都有一個省公共衛生辦公室、轄區市鎮各有地區公衛辦公室,由公共衛生部的常務秘書管理。 健康服務包括三級健康服務外再加上自我照顧共4個層級,自我照顧是以家庭為單位,以加強自我照顧與健康決策的能力為主。基層醫療包括在社區提供的健康促進與預防服務,包括地區健康促進醫院、類似衛生所的健康中心以及基層醫師(GP)。次級健康服務包括社區醫院,主要是專科醫療。三級健康服務則包括綜合醫院或省級醫院、大學醫院、大型私人醫院,提供更專業化的治療。 醫療保險體系包括公保、勞保與私人保險,2001年推動以全民納保為目標之健保改革,2012年時的公民納保率達到99.9%。公共衛生的策略和精神衛生首重社區之健康促進,亦即是和醫療機構以外的資源與家屬及社區共同合作,如利用各地原有宗教、職場或教育之服務輸送系統推廣正念放鬆服務,重視早期篩檢、治療與追蹤,以進行有效之健康管理。政府努力將疾病知識普遍到社區與家庭中,期能使健康問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不僅照護病患,亦關注病患家屬的心理狀態。 |
二、心理衛生政策與體系 |
泰國對精神衛生方面的發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泰國公共衛生部底下的精神衛生部門(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就精神衛生政策和立法向政府提供建議,制定護理標準,並開發並向所有利益相關者轉讓精神衛生技術。 泰國在2008年頒佈了心理健康法案BE 2551 (2008),目的是制定精神衛生法、設立國家精神衛生委員會、規定患者的權利,並為患者提供治療和康復。 1978年泰國在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政策中加入心理衛生到基層醫療照護,使得心理衛生的焦點轉到社區。2013年衛生部改革心理衛生系統,試圖要整合進入各層級的公共衛生體系。包括透過13家分布在泰國各地的心理衛生中心來提升基層醫療在心理衛生治療的角色,也希望能夠發展優異的精神專科層級的醫院。 整體之精神照護模式、各層級的醫療體系、在地公共衛生保健體系編織出層級分明且又相互合作的網絡系統,透過由上而下以社區為導向的國家健康照護體系模式,及營造由下而上的社區人際網絡,肩負著4大任務: (一) 促進民眾心理健康; (二) 強化精神健康網絡 ; (三) 提升品質及精神健康照護體系之可近性; (四) 建立精神健康發展機制。 經過不斷的發展,泰國在精神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復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2014-2015泰國促進心理衛生照護效能的五大重要政策包括: (一) 改善自出生到五歲的早期療育,目標對象包括發展遲緩、神經發展問題的兒童,如自閉症患者及智能不足,以避免永久失能並提升生活品質。 (二) 降低酒精與藥物濫用,特別是降低年輕的新個案。 (三) 增加並提升各層級基層醫療對高風險族群提供的社會心理服務,例如暴力事件的倖存者、慢性病患者、HIV/AIDS患者,酒精與藥物濫用患者、壓力與憂鬱。 (四) 促進精神疾病患者規律接受心理衛生服務,特別是憂鬱症與精神病。 (五) 提供基層醫療人員心理衛生訓練,降低心理衛生服務的障礙。 東協報告中提到泰國2014年的醫療衛生支出佔GDP的4.1% 左右,心理衛生占總健康醫療預算的2.4%。74%的心理衛生預算用在12家專科醫院跟6家機構,3%用於心理健康促進跟教育。 截至2019年,泰國6800萬人口由927家政府醫院和363家私立醫院、9,768個政府醫療中心和25,615家私人診所提供服務。 泰國精神衛生司由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一套完整精神疾病的防治及精神疾病復元的機構,下轄840家精神衛生門診、18家三級精神專科醫院(含3家為兒童青少年專科醫院)與12個區域心理衛生中心統籌全國精神衛生醫療網,亦具有領導國家防治自然與人為災害的領導地位,司內直屬單位有精神為衛生科技發展局(Bureau of Mental Health Technical Development)、社會精神衛生局(Bureau of Social Mental Health)、人事處、計畫處與國際合作處與國家頂尖計畫辦公室。 泰國的健康照護可分為四個層面: (一) 自我照護層面(Self-Care) :透過家庭層面的照護,以加強自我照顧與健康決策的能力為主。 (二) 初級照護層面(Primary Care):由社區醫院、健康中心及全科醫師(General Practitioner)來提供服務,服務內容包括精神健康的促進、預防、治療及家訪,主要針對有精神問題的患者提供相應之服務。 (三) 次級照護層面(Secondary Care):由綜合醫院及區域醫院提供服務,服務內容包括門急診、諮詢、危機處理及住院治療。 (四) 三級照護層面(Tertiary Care):由精神科專科醫院、大型綜合醫院、大型私人醫院及研究機構來執行並提供醫療和公共健康服務,除了提供精神衛生的促進、預防、治療和復健外,還為精神衛生相關專業人員提供訓練及繼續教育服務及提供更為專業的醫療服務。 上述層層緊密結合的精神衛生醫療網,在全國形成了精神衛生防治網,使得患者能在一般醫療與健康促進的社區網絡中能夠得到好的支持與照護。 |
三、人力資源 |
泰國整體醫療人力短缺且分布不均,不論是綜合醫院或基層醫療,特別是牙醫、放射師與醫技人員。據2016年出版的東協各國心理衛生現況,泰國在2013年,有704位精神科醫師,3588位精神科護理師在醫院全職工作;大約有1,000位基層醫療的醫師跟7,000位護理師受過心理衛生訓練。70%精神科醫師在政府的綜合醫院、30%在精神科專科醫院工作,精神科專科訓練護理師則各為46%跟54%,在私人醫院工作的精神科醫師與護理師是少數。心理師與社工師各有400多人,職能治療師的人數最少,不到一百人。上述數字照人口換算後,每十萬人精神科醫師的人數是1.1,護理師是5.6,心理師與社工師都是0.7,基層醫療受過心理衛生訓練的人力則是每十萬人有1.5個GP跟11.1個護理師。WHO 2011年的精神醫療人力統計,照盛行率以及設施等估計,需要的精神科醫師是每十萬人1.46,護理師是14.85,泰國目前的狀態與其他國家比較,雖然不足,但卻是較接近WHO建議的。 泰國醫學教育為六年制,包括1年基礎科學、2年臨床前培訓和3年臨床培訓。畢業後,所有醫學生必須通過國家醫學執照考試和大學綜合考試。醫學院畢業後,新畢業的醫生根據合同在農村地區實習一年和兩年任期,然後才有資格獲得任何其他住院醫師職位或專業培訓,主要是在曼谷以外的地方。學生將在該過程結束時獲得醫學博士(MD) 學位,這個學位相當於泰國的碩士學位。 全科醫師(General Practitioner,GP)的精神科住院訓練、精神科專科護理師與藥師的訓練有標準化課程,泰國心理健康部每年提供經費訓練20個精神科醫師,標準化課程由醫療主管單位審查與監督。精神科專科護理師需經過4個月訓練,藥師也有心理衛生部所屬的專科醫院提供的的心理藥物訓練課程。另外因為希望基層醫療人員對心理衛生的診斷治療與促進更有能力,在2013-14間約有1/3的基層醫療人員接受過最少兩天精神疾患照護訓練。 |
四、心理衛生照護體系與健康促進 |
基層醫療單位,會有接受過心理健康問題基本篩檢與照護技能訓練的村落志工(Village Volunteers)在社區追蹤個案,必要時轉介到專科醫院。同時在患者與家屬的用藥行為上扮演支持角色,鼓勵他們規律拿藥。社區心理衛生強調的是心理衛生促進與預防,這些志工負責鼓勵眾人參與活動。 在社區醫院層級,受過專業訓練的護理師還協助醫師治療住院或門診患者。社區醫院層級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員被訓練至少能診斷8種包括嚴重精神疾病、精神官能症、常見精神疾病、物質使用疾患、焦慮症、憂鬱症、智能遲緩、及自殺風險等。志工跟醫療人員共同提供照護跟社會支持給患者與家屬,藥師則提供正確用藥的資訊。 綜合醫院層級,護理師的角色跟社區醫院相同,但會有各種專業組成的團隊來提供心理衛生跟精神醫療服務。這個階段精神科醫師的責任是提供住院患者有效跟持續性的照護。 拉賈那卡琳兒童發展研究所(Rajanagarindra Institute of Child Development, RICD),成立於1994年,是一家專門為患有自閉症、多動症、腦癱、學習障礙、智力發育障礙等發育遲緩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兒童提供醫療服務的醫院。 RICD 還促進和支持相關機構的學術和技術研發,以改善兒童發展和心理健康。 雖然尚無明確的心理健康促進政策,但在政府單位方面仍有針對健康促進方面的推動,包含社會心理健康司(Social Mental Health Division),其任務是在人們和社會中發展心理健康,並向人們傳播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同時政府利用國內的各個心理健康中心(Community Mental Health) 作為技術中心,支持全國各地轄區內的社區精神衛生行動。再者,泰國民間有開發一個Sati App,為有心理傾訴需求的民眾與願意協助聽眾搭橋,旨在確保每個人都能輕鬆獲得心理健康護理計劃,做為社會支持的推動力。2019年公共衛生部(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發起抗抑鬱運動(Anti-Depression Campaign)以紀念全國心理健康週National Mental Health Week (November 1 to 7)。 |
五、主要議題、挑戰與機會 |
泰國社會因為參與東南亞國協等國際組織與其他國際運動而受到衝擊,多元社會與文化差異帶來心理健康問題而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務,針對不同族群需求,需要各式特定服務。此外,急性治療未訂定設置人力標準,復健服務,鄉村區域的資源有限與社會污名化限制了有心理健康問題兒童與青少年接受服務,上述挑戰都需要提升基層醫療資源與服務來面對因應。 根據2012 年心理健康部的一項研究,泰國最常見的疾病是精神病、焦慮症、抑鬱症和中風。研究發現大約20%的泰國人口患有某種類型的精神疾病。並預測這個數字每年都會增長。 2013年泰國人口疾病負擔研究表明,抑鬱症是泰國女性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損失的第三大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在男性中,亦是前十二位疾病。圍繞精神疾病(包括抑鬱症)的污名化仍然是家人、朋友和專業人士協助的主要障礙。 |
六、潛在交流議題 |
泰國2014年推動促進心理衛生照護效能重要政策可做為未來交流的議題,包括幼兒早期療育、酒精與藥物濫用、基層醫療的社會心理服務、精神疾病患者規律接受心理衛生服務及基層醫療人員心理衛生訓練等等。早期療育在泰國有相當的發展,初步交流接觸後,建構兒童心理健康相關教學資源、以及高風險新生兒的身心健康照護議題都是未來可進一步交流的主要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