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人口2020年、人均所得和餘命數字以2019年UN數字更新為準 *醫療資訊以WHO最新報告2017Mental health Atlas 資料為準 |
一、概述 |
新加坡共和國,別稱獅城,通稱星國、星洲、新加坡或星加坡,是位於東南亞的城邦島國、城市國家。該國位於中南半島最南端,扼守麻六甲海峽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隔,北面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隔,並以新柔長堤與第二通道兩座橋梁相連於新馬兩岸之間。新加坡的國土除了新加坡本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所屬島嶼,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從新加坡獨立以來,大規模的填海已經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積,相等於增加了130平方公里。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戰略據點。自1965年被獨立後,新加坡從窮困潦倒中,依靠著國際貿易和人力資本的操作,迅速轉變成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人口數585萬,其中74.3%華人、13.3%馬來人、9.1%印度人,以及3.3%其他族群。官方語言為英語、華語、馬來語、坦米爾語。文化與宗教信仰經常影響其疾病行為和醫療尋求的方式,在華人社區中同時尋求傳統療法和精神科醫師的治療是常見的。2019年WHO估計的平均餘命是83.2歲,平均生育率則為1.19(2013年),有人口高齡化趨勢,65歲以上人口約佔12.4%。依照世界銀行的分類,新加坡屬於高收入國家,在2019年國民所得毛額為59,590美元,2015-2017會計年度的醫療總支出均佔整體GDP之2.1%。 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 MOH)是中央負責管理公共醫療保健系統的單位,旨在確保所有新加坡人都能獲得優質且負擔得起的基本醫療服務。 新加坡提供其公民全民醫療保險,基本概念是個人責任加上所有人都能負擔的健康照護,新加坡採用3Ms健保體系以全面照顧不同納保對象,透過三層保護系統維護國民健康,讓新加坡國民不會被巨大的醫療費用拖累。 3Ms健保體系包括: (一) Medisave:是一項國家醫療儲蓄計劃,幫助個人儲蓄,將他們收入的一部分存入他們的保健儲蓄帳戶,以滿足他們未來的個人或直系親屬住院、日間手術和某些門診花費。 (二) MediShield:對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提供一項醫療保險計劃,有助於Medisave保健儲蓄帳戶持有人及其家屬支付治療費用B2和C級嚴重或長期疾病支出,幫助人民填補Medisave餘額不足。 (三) Medifund:是政府設立的捐贈基金,作為一個安全網,是用以幫助無力負擔的新加坡公民沉重支付重組醫院的醫療補助。 |
二、心理衛生政策與體系 |
心理健康(照護與治療)法於2010年取代之前的精神疾病與治療法,此法是為了在精神專科機構入院、留置、照護以及治療所設。 2007年起推動五年期全國性的國家心理健康藍圖計畫,除了對不同年齡層的人介紹心理健康政策與活動,也讓健康服務提供者提供心理衛教、對高風險個人與家庭進行篩檢等,投入超過1.31億美金的經費。2012年開始推動照護與支持網路系統,此社區心理健康主要計畫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社區心理衛生服務、失智者服務以及精神醫療的中長期服務機構。 2012年開始實施社區心理衛生計畫,除擴展社區精神醫療方案與團隊,亦將照護模式由機構轉為社區,以提高服務的可近性。社區精神醫療團隊涵蓋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醫療社工、職能治療師以及護理師。團隊並與社福團體合作,提供協助給有風險、中輟的青少年以及功能較差的家庭。另外提供服務包括中小學生的早期評估與介入,並訓練老師與學校的諮商師、18~40歲初診斷首度發病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的早期介入方案、提供在社區生活的精神疾病患者家訪服務,以降低再度住院及住院時間。另外亦有服務專線及危機機動處理小組在需要時提供服務。針對老人則提供直接服務,並與長照服務系統,如日間服務、社區醫院、護理之家及家醫科醫師合作,協助治療老人常見疾病,如失智症等心理衛生問題。2014年起此計畫聚焦在提升基層醫療作為心理健康服務的入口、整合社區資源及因族群老化可能增加失智者及其照顧者的支援。 |
三、人力資源 |
2014年新加坡衛生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心理衛生機構工作的專業人員共有2,386人,其中精神科醫師有192人,1/3在專科醫院,2/3在綜合醫院精神科病房。專科醫院還有130名非精神專科訓練的醫師、978名護理師、67.6位心理師、57.3位社工師、51.7位職能治療師以及909.4位其他工作人員,人數有小數點是因為以全職員工身分統計的緣故。尚無查有專科醫院外的其他專業人力資料。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 Duke–NUS)的醫學博士課程為期四年,第一年是預科;第二年文員;第三年研究和第四年的高級臨床輪換。完成學習課程並滿足要求的學生將獲得杜克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聯合醫學博士學位。每個班級接收約60至70名學生,2/3的學生是新加坡人或其永久居民,其他則來自世界各地。 新加坡中央醫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 SGH)是新加坡健康服務(SingHealth)的旗艦醫院,也是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主要教學醫院。其校園包括四個國家專科中心。 |
四、心理衛生照護體系與健康促進 |
新加坡的醫療照護體系大致可以分為基層醫療、醫院以及中長期照護(Intermediate and Long Term Care, ILTC)。私立醫院和醫療診所的管理辦法已都立法,以確保服務品質。依據2015年新加坡衛生部的統計,2014年時,有18個複合診所和約1,500個私人診所提供基層醫療服務。複合診所提供基層照護、預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服務。需要進一步治療的個案會被轉介到醫院。複合診所涵蓋約20%基層醫療服務的需求量。 新加坡有8所公立醫院,包括6所綜合醫院,1所婦女和兒童醫院,以及1所精神專科醫院。綜合醫院提供多專科急症住院、門診服務以及24小時急診。此外有8個國家級專科中心提供癌症,心臟,眼睛,皮膚,神經科和牙科的專業照護。另有10家較小的私人醫院。26家醫院和專科中心共計11,230張病床。中長期照護(ILTC)服務通常提供從綜合醫院出院後需要進一步照護者及在社區需要生活協助的老年人。這些中長期照護服務提供的服務範圍包括居家、住宿機構。住宿型機構約提供12,000張病床。 心理健康服務以社區為主,住院與門診則主要由專科醫院屬性的新加坡心理衛生研究所(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提供,床數高達2010床。另外有四家綜合醫院精神科提供共78床的住院服務,各類型心理衛生服務的機構數與床數如表1所示。(確認下表的內容和時間) 資料來源:東南亞國協心理衛生系統報告2016, p137 新加坡國家健康促進委員會負責掌管國家心理健康促進以及疾病預防,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了解、賦權個人有能足夠的能力跟技能來提升自我的心理健康、促進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症狀認識,鼓勵盡早尋求協助,降低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國家心理健康促進針對不同族群設計不同的介入方案,場域包括校園、職場和一般社區。 |
五、主要議題、挑戰與機會 |
依據新加坡衛生部統計,新加坡的疾病負擔有1/5可以歸於心理健康問題,且憂鬱症為基層醫療中最常見的精神疾患,約占成年人口的8%,老年人口的5%。2010年曾經有過針對成人的心理疾病盛行率研究,範圍包括重鬱症、躁鬱症、強迫症、泛焦慮症、酒精濫用及酒精依賴,結果發現情感性、焦慮性疾患及酒精使用問題約有12%的終生盛行率,且有研究顯示,多數患者未尋求協助。 此外,執業精神科醫師約為每十萬人4.4人,遠低於其他已發展國家,如英國是每十萬人11人,澳洲是14人。 在社區的心理健康服務調查中發現,即使心理健康服務擴張,仍有許多精神疾病患者並未尋求醫療協助。因此如污名化、醫療意識、早期症狀的辨識、醫療費用和識字率等相關問題皆受到重視。一份2001-2016年於亞洲15個國家所做的連續調查研究改善了精神科醫師對於思覺失調症處方的習慣。二代抗精神疾病藥物(Second Generation Anti- Psychotics, SGAs)目前已取代傳統抗精神疾病藥物成為治療的首選,且苯二氮平(Benzodiazepines,BZD)和抗帕金森的藥物也逐漸被減少使用。目前單一抗精神疾病藥物的治療是常見的,且平均劑量相對低。此外,許多失智症患者僅在出現行為症狀時才就醫,造成家庭照顧者相當高的壓力,其中約56%的照顧者有焦慮及憂鬱症狀。 |
六、潛在交流議題 |
新加坡的主要議題包括高青少年自殺死亡率,情感性、焦慮性疾患、失智症及酒精使用問題的高盛行率,且服務利用率低。而精神醫療在精神科病床密度、精神醫療人力等都較其他已發展國家低,因此自殺防治、酒癮及老年失智的介入、精神醫療人力的訓練都是後續可能交流的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