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
*人口2020年、人均所得和餘命數字以2019年UN數字更新為準 *醫療資訊以WHO最新報告2017Mental health Atlas 資料為準 |
一、概述 |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最西邊,國土面積約67.65萬平方公里,是東南亞第一大國。總人口約5440萬,包括135個民族和100多種方言,68%為緬族,主要語言是緬甸語,接近90%人口信仰佛教,大約70%居住在鄉村地區。以農業為主,超過60%人口從事農業。曾經因為鎖國政策經濟長期停滯,2011年推動開放才開始有變化,人均國民所得約1,390美元。 緬甸分為21個行政區,包括7個州、7個地區、1個聯邦領土、1個自治區和5個自治區。七個區的主要人口為緬族,其他地方的主要人口是當地的少數民族。緬甸中央政府設有衛生部,下有規劃、醫療服務、研究以及傳統醫療幾個部門。公共醫療服務由各級單位所轄之醫療中心(Health Centres)所組成,從大城市一直延伸至鄉村;偏遠的鄉村區域,亦有醫療站(Station Hospitals)與鄉村醫療中心(Rural Health Centres)。緬甸國家醫療體系最基本結構為鎮級醫療體系,故鎮層級之衛生主管單位,在負責管理鄉鎮醫療體系同時,亦提供基礎醫療保健服務。緬甸的政府衛生部門沒有特定負責心理衛生的單位。在行政上,通常會由衛生部醫療服務司指派一位專人負責,照慣例是由仰光大學心理衛生部的主任/教授來擔任。 緬甸對於WHO的千禧年衛生發展目標,包括降低五歲以下幼兒死亡率、周產期死亡率、提高育齡避孕率、減少愛滋病(HIV)、肺結核(TB)的傳染等都有達到。根據2014年WHO統計,整體醫療支出佔GDP比例約為2.3%,為東南亞國家中最低,目前的目標是2020年醫療預算達總預算6%。 緬甸已承諾到 2030 年實現全民健康覆蓋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UHC)。主要目標是確保人口能夠在沒有經濟障礙的情況下獲得基本醫療保健。並已在《緬甸國家衛生計畫2017-2021》(Myanmar National Health Plan 2017-2021)中,將全民健保制度列入規劃,主要目標是到 2020 年將基本健康服務包 (Essential Package of Health Services, EPHS) 的可及性擴展到全體人口,同時增加財務保護。 緬甸政府的「緬甸國家衛生計畫」希望能夠在2031年達到所有緬甸人都能受到必要之醫療服務,需要透過人力資源、基礎建設、服務提供及經費籌措四方面的努力。依據中經院的醫療產業需求分析,緬甸的國民醫療需求逐年擴大,但醫療機構與專業醫護人員人力有待增加;醫療器材仰賴進口,且呈現逐年增加之趨勢,全民健保制度處於試辦階段,主要就醫是自費。 |
二、心理衛生政策與體系 |
1993年開始發展全國性心理衛生政策。東協2016年報告提到已完成新的精神衛生法草案,須待立法通過。 緬甸在每五年修訂一次的國家健康計劃中,納入並整合心理衛生政策與健康政策。 2011年心理衛生服務的目標為促進心理健康、預防精神疾病障礙和提高心理健康服務的可近性。具體目標包括: (一) 運用策略促進和預防心理健康; (二) 2020年減少治療差距(Treatment Gap) 20%; (三) 制定適合當前情況的精神衛生; (四) 透過與國際醫療組織、NGO等合作提供符合實證研究的服務; (五) 確保災難防範涵蓋心理衛生與心理社會層面的準備; (六) 促進心理衛生資源的發展和提升醫院服務; (七) 加強心理健康相關的健康資訊系統; (八) 進行心理健康研究。 |
三、人力資源 |
緬甸2013年統計精神醫療執業人數如表1,目前有兩個大學提供三年訓練的精神科心理健康碩士學位,每年約有20-30個畢業生;另外有三個大學提供9個月的心理衛生訓練或碩士學位。尚無臨床心理師、社工師以及職能治療師相關訓練。社區有專業工作者跟志工,但並非心理衛生工作訓練。
資料來源:東南亞國協心理衛生系統報告, p94
緬甸有五所人民醫學大學和一所醫學院,所有醫科大學都提供本科內外全科醫學士 (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 MBBS) 學位。2017年一篇研究指出,緬甸因為國內長期缺乏資源、專業知識和政治承諾外,還缺乏全球學術界合作和幫助,所有人民學校都使用相同的課程,幾十年來幾乎沒有變化。早期教授基礎科學,第三年開始臨床培訓。醫學教學主要是說、教,教師通常鼓勵學生死記硬背。其醫學教育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四、心理衛生照護體系與健康促進 |
1990年由WHO資助開始推動的心理衛生計畫,目標是希望將心理衛生整合至基層醫療服務。主要服務是透過受過訓練的基層醫療人員、社區與家庭的心理社會支持來照護社區精神疾病患者,由NGO、受過訓練的基層醫療人員提供心理衛生教育,40%的基層醫療單位至少有一位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2014年之後推動次級與三級醫療機構的心理衛生服務。
- 自 2012-2013年起,衛生部為在精神健康醫院就診的患者提供藥品。 在世衛組織的支持下,定期為初級保健提供少量藥物。由衛生部的食品藥品管理局負責藥物的進口跟管理,將抗精神病藥(利培酮Risperidone和奧氮平Olanzapine),抗鬱劑(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和 SSRI)、鎮靜劑和安眠藥(地西泮Diazepam、勞拉西泮Lorazepam、氯硝西泮Clonazepam和阿普唑侖Aprazolam)等列國家基本藥物清單。
- 近 75% 的心理健康預算支付精神科醫院。精神衛生服務主要有2家精神科醫院、22 個綜合醫院的精神科病房和 35 個精神衛生門診提供。初級保健醫生可以開精神科藥物並獲得心理健康治療手冊,但大多數人在5 年內沒有接受過心理健康培訓。每 10 萬人中只有6 名受過培訓的精神衛生人員(例如精神科醫生、精神科護士)可用,其中只有 16% 在門診服務。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倡導將心理健康服務整合到初級保健和社區的交付平台中,以提高可及性和降低成本。來自世界衛生組織資源的數據顯示,正規醫療保健系統內缺乏以社區為基礎的治療干預醫護人力。根據緬甸精神醫院的歷年來醫療經驗,病患長期住院後,會減少尋求醫療幫助的行為。使用非正式服務進行精神衛生保健的情況沒有記錄,傳聞中,處於精神困境中的人會在寺院透過冥想獲得支持。大多數記錄著心理治療和干預措施是由各種非政府組織和社區組織提供的,通常由非專業人員或社區衛生人員提供醫療服務。
- 有兩家精神醫院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一家是仰光精神醫院,是擁有1200床的三級護理教學醫院,設有門診部、普通精神科、情緒障礙科、成人精神科、戒酒與研究科、藥物依賴治療與研究科、法醫科、長期-住宿和康復機構及社區心理健康機構。2013年門診就診18922人次,入院11289人次。
另一家為曼德勒精神醫院是有200床的三級護理教學醫院,分別是精神科100床和藥物依賴治療100床。 2013年門診就診6959人次,入院2379人次。
綜合醫院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全國總共有22個精神科共300床。在 97 家門診中提供精神衛生服務,由精神科顧問醫生領導。有八家綜合醫院提供精神衛生和門診服務。
在健康促進方面,法國知名製藥大廠賽諾菲(Sanofi)和緬甸醫學協會(Myanmar Medical Association)攜手創建社區干預計劃以增加獲得治療的機會;世界精神衛生日在仰光啟動試點。
五、主要議題、挑戰與機會 |
聯合國將緬甸和平與安全面臨的持續挑戰描述為易受自然災害、糧食和營養不安全、武裝衝突、社區間緊張局勢、無國籍、流離失所、販運和移民的影響的複雜組合。 該國精神健康問題的沉重負擔已不足為奇。2015 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報告指出,在緬甸抑鬱症和焦慮症都是導致殘疾的前 10 名,並且在過去十年中均有增加。 多數緬甸民眾仍存在歧視與誤解,認為精神疾病由惡靈引起,無法治療,患者會送去傳統治療,無法得到適切的治療。因此建立社區精神衛生系統以及頒布精神衛生法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降低治療差距,需要克服人力資源、專業技術以及財務上的限制,提高精神疾病患者服務的可近性。 精神病治療差距為95.8%,當務之急是盡快制定精神衛生法,建立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社區精神衛生體系。 人力資源、技術專長和資金的限制和缺乏是需要克服的障礙。此外,污名化、歧視、缺乏心理健康知識和貧困是獲得心理健康服務的另外障礙。 國家建立了健康管理信息系統。 在農村衛生中心工作的受過培訓的基本衛生人員收集了關於六種常見精神障礙(精神病、焦慮、抑鬱、癲癇、智力低下和酒精依賴)的數據(表2)。 |
六、潛在交流議題 |
長期被忽視的心理衛生,在近期與國際社會合作下已有改善。可以善用緬甸社會文化的良善特性來輔助心理衛生發展。例如緬甸文化特性對精神疾病患者是好的,是具有凝聚力的社會。兒童,父母和長者都得到很好的照顧,文化的基本原則是耐心,寬容和善良。很少見到虐待,90%人口是佛教徒,每個村莊至少有一個寺院。修道院和僧侶可以在心理健康促進擔任重要角色。 目前緬甸精神醫療與心理衛生的主要問題是精神專業人力不足、精神醫療設施資源分布不均,其醫療人員心理衛生訓練缺乏、各層級醫療的心理衛生服務能量不夠。未來交流的議題是朝代訓精神醫療人力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