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
*人口2020年、人均所得和餘命數字以2019年UN數字更新為準 *醫療資訊以WHO最新報告2017Mental health Atlas 資料為準 |
一、概述 |
澳洲是全球最小、最古老的一洲,亦為世界唯一獨佔一洲的大國,是大洋洲面積最大、南半球面積第二大和全球面積第六大的國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島國。國土囊括了整塊澳洲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聖誕島等數個海外島嶼,總面積7,692,300平方公里。 澳洲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行政上劃分為六個州(南澳洲、塔斯馬尼亞、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西澳洲、昆士蘭)、二個領地(首都領地跟北領地),總人口約2,549萬,約有460萬人口集中在第一大城雪梨。18歲以下人口的比例為22%,60歲以上人口的比例為13%。人口以移民後裔為主,主要包含約75%歐洲移民後裔和17%的亞裔,澳洲原住民人口僅占總人口比例不到3%。 聯合國資料指出澳洲的出生預期壽命82.3歲。澳洲人均國民總所得約為5,5100美元,屬於高收入國家,醫療總支出佔生產總額的8.51%,政府人均醫療衛生是$ 2113美元。男性和女性的自殺率分別是每100,000人口16.7和每100,000人口4.4。據世界衛生估計澳洲精神疾病佔全球疾病負擔的29.4%。 中央主管健康的單位是衛生部(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負責向公眾以及健康和老年護理工作者提供有關澳大利亞政府健康政策、計劃和法規的信息。 |
二、心理衛生政策與體系 |
澳洲政府推動國家心理衛生戰略(National Mental Health Strategy),旨在促進澳洲社區的心理健康,預防精神疾病、降低精神疾病對個人、家庭與社區的衝擊,並確保精神疾病患者權益。該戰略在1992年由各級政府衛生部部長一致通過,將澳洲精神衛生改革提上國家議程,確定了國家推動心理衛生改革的方向和基本框架。國家心理衛生戰略源自四份文件,包含國家心理衛生政策(National Mental Health Policy)、心理衛生權益義務聲明(Mental Health Statement Of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國家心理衛生計畫(National Mental Health Plan)及醫療保險協議(The Medicare Agreements, 1993-1998)。 第五期國家心理健康和預防自殺計劃(Fifth National Mental Health and Suicide Prevention Plan, The Fifth Plan)是國家心理健康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該計劃首次要求所有政府共同努力,以在區域層面實現規劃和服務提供的整合。此外,該計劃承認自殺對如此多澳大利亞人的生活造成的悲慘影響,並為兩級政府採取協調行動以更有效地解決這一重要公共問題設定了明確的方向。並以解決土著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社會和情感福祉、精神疾病和自殺問題作為優先事項,提升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需求,並減少伴隨精神疾病的恥辱和歧視。 第五期計劃是在澳大利亞社會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制定的。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國家殘疾保險計劃,該計劃為有心理社會殘疾的人提供了很多保障。此外,初級衛生網絡已作為提供初級和專科精神衛生保健的新實體成立,幾個州政府成立了精神衛生委員會,重點關注政府對精神衛生保健和預防自殺的整體方法。 重點包括: (一)整合區域性計畫與服務提供 (二)有效自殺防治 (三) 協調嚴重與複雜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與支援服務 (四) 提升原住民及Torres海峽群島住民的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 (五) 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生理健康、降低死亡率 (六) 安全及品質是心理衛生服務的核心 (七) 確保心理衛生體系運作有效性與適當地改善 在接下來的五年裡(2017-2022年),第五期計劃將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政府合作行動方法,以改善澳大利亞更好的綜合心理健康和相關服務的提供。 建立在先前四期國家精神衛生計劃、現有州和領地精神衛生和自殺預防計劃以及國家衛生和精神衛生改革所建立的基礎上。 精神衛生法(Mental Health Act, MHA)使患有急性精神疾病的人能夠強制治療。澳洲的每個司法管轄區都有自己的 MHA,並試圖在公民自由與防止嚴重傷害和提供護理的需要之間取得平衡。 醫療保險(Medicare)是澳大利亞公共資助的全民醫療保險計劃,由Services Australia運營。醫療保險是澳大利亞公民和永久居民在澳大利亞獲得醫療保健的主要方式,部分或全部支付公共和私人醫療保健系統中大多數初級醫療保健服務的費用。來自 11 個國家的國際遊客根據互惠協議為獲得必要的醫療提供補貼。所有澳大利亞公民和永久居民都可以在公立醫院和診所獲得全面覆蓋的醫療保健。大多數專科和部分相關醫療服務都由 Medicare 承保,包括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眼科、物理治療和聽力學,但牙科服務除外。 |
三、人力資源 |
全澳洲共有3,369位精神科醫師,平均每週工作時數在偏遠地區與都會區分別為40小時與38.7小時。22,159位精神醫療護理師,其中約七成是女性。與2007年14,959相比,成長48%。近六成護理師超過45歲。26,311位心理師,即每十萬人口有66.5位全職臨床心理師。 澳洲精神衛生工作人力資源存在以下幾個潛在的問題: (一) 澳洲現有的精神衛生服務機構中,心理學家相對較少,而且經常兼任普通病例管理人員。因此,對於精神健康問題患者,他們對提供專家心理療法的專業貢獻不足。 (二) 精神科醫療人員分佈不均,且大多位於大都市地區。許多精神科諮詢是私人執業的,無法支持到初級保健服務和農村及偏遠地區的諮詢業務。 (三) 現有護理人力逐漸呈現一個老齡化的勞動力狀態,護理人力補充受到極大侷限,可以預見未來,將嚴重缺乏足夠的專業護理人員維持精神衛生服務。 (四) 澳洲正在經歷嚴重的精神衛生工作人員短缺問題。 在澳洲要成為一名精神科師,首先需要花4-6年時間學習醫學並取得醫學學位,接著在醫院進行1年的在職培訓,並且在澳洲醫學委員會(the Medical Board of Australia)獲得一般醫學註冊(general medical registration.然後申請入學紐澳皇家精神病學院(Royal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RANZCP)並完成RANZCP至少五年的精神病學專業培訓和考試專業培訓,成為紐澳皇家精神病學院院士。 |
四、心理衛生照護體系與健康促進 |
在澳大利亞,全科醫生、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和社會工作者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務會通過 Medicare 獲得補貼。除了醫療保險補貼的服務外,澳大利亞還有一系列其他專門的精神保健服務。可以在其中提供專門的精神衛生保健服務,包括公立和私立精神病醫院、公立急症醫院的精神科病房或病房、社區精神衛生保健服務和住院精神衛生服務。 2018-2019 年的精神衛生設施服務報告指出:澳洲共有160家公立醫院和66家私立醫院提供專門的心理健康服務、全國有 12,830 張專科精神衛生床位,其中公立醫院服務 7,003 床,私立醫院 3,309 床,住院精神衛生服務2,518 床(其中近三分之二由政府組織運營)、社區精神衛生保健機構聘有13,389 名全職員工。 有一些不同計畫或是團體在心理健康促進推動方面有所作為: 頂空(Headspace)是國家青年心理健康基金會(National Youth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始於2006年,致力為12至25歲的青少年提供早期干預的心理健康服務。頂空通過其遍布澳洲的124個社區的頂空中心(headspace Centres)為年輕人提供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包括性健康)、酒精和其他毒品服務,及工作和學習支持的一站式服務(one-stop-shop)頂空服務透過電話諮詢服務、職業服務,及入駐校園的服務,幫助成千上萬的年輕人獲得至關重要的支持。所有的頂空中心,不僅是為年輕人設計,而且會邀請年輕人參與設計,以確保它們具有相關性,可訪問性和高效性。每個頂空中心都提供反應其當地社區需求的獨特服務。 2019年2月開始,14位來自澳洲青年心理健康部門的14名倡導者,挺身而出領導一項新的青年參與計劃。該計畫由衛生部資助,由國家航天局協調的跨部門倡議-澳大利亞青年精神衛生倡導者(Australian Youth Advocates For Mental Health. AYAMH)-旨在促進青年精神衛生素養,提高尋求幫助的能力,支持年輕人的自我保健和自我保健能力。減少整個澳大利亞的心理健康污名。該計畫重點關注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Torres Strait)年輕島民的經驗。倡導者邀請澳洲青年,共同設計一項國家計劃,以幫助改善澳大利亞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和福祉。 |
五、主要議題、挑戰與機會 |
依照2007年最新一次的全國性成人心理健康與安適調查結果推論,近半數(45%)的16至85歲澳洲人一生中會經歷一次精神疾病,大約1/5澳洲人口在過去一年經歷過常見精神疾病(Common Mental Disorder),其中最盛行的是焦慮症,約影響1/7(14.4%)人口,其次是情感性疾患(如憂鬱),約6.2%以及物質使用疾患(如酒癮),約佔5.1%。至於兒童青少年的調查最近一次則是在2013-2014年舉行,過去12個月的精神疾病盛行率是13.9%,ADHD最常見(全部兒童青少年人口的7.4%)、其次是焦慮症(6.9%)以及憂鬱症(2.8%)。另外2010年澳洲政府曾針對思覺失調症、情感性思覺失調症、雙極性情感疾患等精神疾患患者的調查,估計澳洲人口中約有64,000人使用精神醫療專科服務,約佔0.5%的人口,其中有近半數是思覺失調症患者。精神疾患造成重大的疾病與社會負擔,依據2015年的估計,澳洲精神與物質使用疾患造成的疾病負擔是第4名(12%),前三名分別是癌症(18%)、心血管疾病(14%)以及骨骼肌肉疾病(14%)。精神疾患是造成失能的第二名,僅略低於骨骼肌肉疾病(兩者合)且因為易與生理疾患共病(1/8精神疾病患者亦有生理疾病),約有1/3領取失能津貼者也有精神疾患診斷。 |
六、潛在交流議題 |
澳洲在國家心理衛生政策的高度發展以及社區精神照護體系的建構與個案管理,都值得進一步探討以作為參考。潛在交流議題包含近年的心理衛生政策重點:自殺防治、原住民心理衛生、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生理健康,整合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與支援服務等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