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知 #2

2020/5/28

有沒有可能為憂鬱症「打預防針」?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孫慶芳同學在該校身心介面究中心(MBI-Lab)主任蘇冠賓教授指導之下,與台北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邱偉哲醫師合作,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中七萬多位C型肝炎病患,結果發現對於甲型干擾素(Interferon-α)療法之精神副作用有抵抗力的病患,在往後追蹤12年的期間更不容易罹患憂鬱症!這項研究隱含為憂鬱症「打預防針」的大膽結論,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統計,全台有一百三十多萬人正在服用抗憂鬱劑治療,佔總人口數5.6%。換句話說,台灣每17人就有一個人正在服用抗憂鬱劑!憂鬱症讓人情緒低落,嚴重甚至會造成個人失能而無法工作、生活。憂鬱症與自殺事件高度相關。台灣自殺率目前仍高居不下,每十萬人口約佔16.4人,嚴重程度不言自明。

        憂鬱症的確切成因至今仍是個待解之謎。目前普遍使用的抗憂鬱藥物以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為主流,其他包含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三環及異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d tetra/heterocyclic antidepressants)等。近年有針對褪黑激素受體作用的閃多煩(agomelatine)等非典型抗憂鬱劑納入臨床應用。但無論是傳統或非典型抗憂鬱劑,藥物仍只能使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病情緩解。

        近年學界對憂鬱症的看法已經從過去的「單胺氧化酶理論(monoamine hypothesis)」推展到「發炎反應假說(inflammation hypothesis)」。除了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協調失常之外,異常的發炎反應與憂鬱症高度關聯。甲型干擾素是人體本來就會產生的抗病毒細胞激素,遇到病原體侵襲時大量分泌調節免疫反應以阻止病毒散布。合成的甲型干擾素目前仍被使用於部分肝炎患者。副作用包含疲勞、肌肉酸痛、頭痛、消化道不適等,其中約30%的病患會出現憂鬱症狀。然而由研究發現:使用過甲型干擾素但治療期間沒有出現憂鬱症狀的C型肝炎患者,在往後的人生較不容易受憂鬱症所苦!

        甲型干擾素可能對憂鬱症產生的免疫作用機轉尚未明確。這樣的現象可能跟甲型干擾素調節腦內發炎反應細胞相關。此外,甲型干擾素也會對腦內神經細胞突觸再生、重塑產生影響。國外已經有許多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應用在憂鬱症的研究,但目前關於甲型干擾素在精神醫學應用的研究依然相當有限,是一塊待開發的新大陸。

參考資料:

CF Sun, WC Chiu, PC Chen, et al. Depression-free after Interferon-α exposure indicates less incid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Taiwan. Brain Behav Immun.

 

延伸閱讀:

https://doi.org/10.1016/j.bbi.2020.05.044

 

 

科學新知 #1

2020/4/20

心智疾患與非傳染疾病在年長者的共病性

       由印度政府Kalpana Chawla 醫學院社區醫學部Madhur Verma教授,針對旁遮普鄉村地區,320位罹患非傳染疾病的老人進行橫斷性問卷研究,結果顯示具有憂鬱症狀的比率高達58.1%,具有廣泛性焦慮症狀的比率則有38.7%,共病比率為37.8。分析發現女性、核心家庭、單身(離婚、分居與喪偶等)、低收入、共病慢性非傳染疾病(以高血壓為主),是憂鬱與焦慮的風險因子。此研究顯示對於非傳染性疾病的照顧,應該將心理健康也加以納入。

參考文獻

Verma M, Grover S, Tripathy JP, et al. Co-existing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Mental Illnesses Amongst the Elderly in Punjab, India. Eur Endocrinol. 2019;15(2):106–112. doi:10.17925/EE.2019.15.2.106

延伸閱讀

衛生福利部綜合規劃司:健康促進